首页>专题集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综合报道
国是直通车: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40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新时代新作为
发布时间:2022-06-07 14:33

  来源: 国是直通车

  “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如何助力祖国下一代的成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这样诠释。

  宋庆龄的一生都与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以其名字命名的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也始终致力于继承与发扬这位伟大女性的未竟事业。

  2022年5月29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40周年。一周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又联手腾讯对外宣布,正式发起“全国青少年编程与人工智能计划”

  面对青少年成长成才这一重大命题,40年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一直“奋笔疾书”,如今步入互联网数字时代,也与时俱进地给出“新解”。

从第一座少年宫到线上科创世界

宋庆龄和孩子们在一起

  新中国第一所妇幼保健院、第一本儿童刊物、第一座少年宫、第一座儿童剧院……这些都是宋庆龄所推动创办,其教育理念和实践已成为少年儿童教育事业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承载着这样的基因诞生,其秉承宋庆龄“缔造未来”理念,坚持“五育”并举,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先后设立“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等国家级奖项,推动青少年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进入新时代,如何加强青少年“拔节孕穗期”思想引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一直探索实践的课题。

2019年8月,航天英雄、特级航天员杨利伟在第十五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颁奖典礼上与获奖小发明家互动

  例如,举办“我和祖国一起成长”六一国际儿童节主题演出,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创设“未来讲堂”,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教育讲述百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举办“非凡十年·我们的新时代”、百位名家诵读赏析百首经典古诗词等活动,反响热烈。

  为青少年创新定制“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公益栏目,举办“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等科普活动,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等,推动青少年素质提升、健康成长……

  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一直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青少年工作中的“重头戏”,时代的变迁也为这项工作注入新生力量。

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

  位于北京玉渊潭畔的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在社会物资相对匮乏的岁月里,其凭借丰富的、具有较强科学性、趣味性的少儿科技互动体验项目,以及先进的、前沿的科普教育成果和艺术玩具,曾经对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该馆仍是为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基地。

  这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将科技元素加入到青少年培养工作的实践缩影。如今,中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互联网已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腾讯合作,给青少年在线上世界打开了一扇科创之门。

从听科学家讲故事到亲身参与编程

  努力发挥互联网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增量”作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腾讯携手已谱出“三部曲”,前述“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正是其中之一。

  先让青少年对科学有认知、感兴趣。无数科学家在儿童少年时被科技“点亮”,踏入探索科学世界后也“点亮”了世界。

  不刻意强求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科学家,但科技之光应有照射进他们世界的可能。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腾讯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为青少年量身打造了“腾讯青少周”项目。其中从2019年开始举办的“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通过权威的前沿科普、科学家故事讲述、科学家精神传递、以及创新的传播形式激发青少年关注科学话题,引导青少年以科学家为新偶像、以科学探索为新时尚。今年9月的新一届科学小会也已提上日程。

  让青少年对科学想探索、愿意追。兴趣作为钥匙,打开科学大门后,应该要保证更加优质的内容供给,让青少年有心思能继续追下去。

  “故宫看门人”单霁翔讲述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柴晓明揭开“万里长城”有多长的秘密,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描绘月球表面的样子……

  2021年9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腾讯为互联网平台“青少年模式”注入优质内容,创设“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围绕科学技术等五大方向持续输出适合青少年的科学“干货”。截至目前,大师讲堂已邀请了34位来自各领域的名人名家为孩子们分享了70集内容。

  现在,需要一个平台和机会让他们动手实践,用数字工具打开自身的创新潜能。

  今天,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腾讯围绕“助力青少年发展”开展合作一周年之际,双方发起“全国青少年编程与人工智能计划”,旨在助力编程普及,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及技能,激发青少年基于数字能力自主创新的意识,也引发其对数字技术的价值思考。

  上述计划分为 “青少年编程启蒙”与“编程与人工智能”两项活动,分别向零基础青少年进行编程启蒙,并结合实际问题号召具备一定编程能力的青少年进行创新创造。

  例如,召集10万青少年编程“数字空间站”,致敬中国航天,以趣味任务引导青少年完成编程初体验,感知数字技术魅力。

  此外计划还邀请科学家、行业专家围绕实际问题设置挑战题目,兼顾贴近生活和社会价值,引导有一定编程能力的青少年通过编程及人工智能技术来为社会带来美好创新。

从塑造清朗网络环境到网络助力青少年成长

  技术中性,网络本身亦无罪,当青少年成长与互联网世界两个话题相遇时,不应“谈虎色变”,他们本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而我们需要做的应是合力创造一个更适合其成长、更有助于其成长的网络空间。

  2021年6月施行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一大亮点,在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方面的保护外,专门增加了“网络保护”专章。

  一方面意在塑造清朗网络环境,对于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的产品服务、传播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等,必须堵住、切掉。

  另一方面则是“疏堵结合”,特别提到要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的创作与传播,鼓励和支持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特点的网络技术、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和使用。

  换言之,对于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我们需要保护,但不能有狭隘的“保护主义”,我们需要让他们正确地拥抱互联网,而非“隔离主义”。

  正如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腾讯合作的实践,以公益的力量搭配科技等领域的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创造出适合青少年成长的优质内容和学习平台。换言之,这是在为青少年打造健康友好网络环境的同时,更进一步思考如何让网络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助力。

  在“青少年模式”中建设性地推出大师讲堂等优质内容,保护之外更是增添了持续不断的优质内容,丰富孩子视野,培育综合素养。

  更为重要的是,双方已经看到,当科技与数字原生代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时,如何在保护青少年网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促成青少年的发展,成为社会的共同关切。

  而此次推出的“全国青少年编程与人工智能计划”正是着眼于数字时代对基础能力的新要求,以趣味形式积极回应教育的新期待:为零编程基础青少年进行编程启蒙、整合近百堂免费公益视频助力便捷编程学习、锻炼青少年解决问题的编程思维能力、付诸实践的数字创新能力。

  正如2017年官方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所提出的,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2022年4月下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课标》则已将“信息科技”课列入必修。

  毋庸讳言,全球数字化发展进程不可逆,万物智能、人机交互与协作会成为未来生活日常,而编程就是人与机器交流的“语言”。当代青少年需要对相应的数字技能素养有认知和储备,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技术变迁,有机会掌握创造未来的主动权。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腾讯也在携手向外界展示一种全新的可能和范本,那就是:平台企业和科技优势可以成为助力青少年成长的关键力量,这种力量能让青少年形成合理、文明、健康、高效使用网络的数字生活习惯,成为下一代数字文明的合格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