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厦门讯(记者/唐柳雯)昨日,以“携手公益、惠泽民生”为主旨的首届海峡公益论坛在厦门开幕。作为第五届海峡论坛的一大亮点,该论坛将“两岸社会公益、志愿服务、企业社会责任”等民众关注的议题纳入论坛,邀请来自海峡两岸公益慈善界的专家学者、公益机构代表、优秀志愿者代表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志愿精神,交流公益理念,分享创业经验,以公益精神凝聚两岸情怀。
台湾中华文化推广理事会理事长赵怡告诉记者,自汶川地震发生后,两岸公益事业的交流合作已经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他表示,台湾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休养生息,逐渐形成了“小而美”的公益社会形态。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台湾,政府批准设立的公益、社教、慈善、宗教的公民团体有51215个;其中,每18个人里就有1人从事志工服务工作。赵怡认为,这些社会组织能够有效弥补公共服务的死角和不足,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同时也能为政府减轻负担。“志工服务组织为台湾的社会安定祥和付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叶克冬表示,本论坛的举办,将为弘扬两岸公益文化、推进两岸公益事业交流与合作搭建更为广泛的平台。同时,它将开启两岸公益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常态化机制,促使公益事业成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引擎。
“公益事业需要有计划性、系统性,还要制度化。”为参加海峡公益论坛,“立委”陈碧涵女士专程从台湾赶来厦门。她表示,台湾在公益事业发展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而“大陆的力量很强大”,因此,两岸在公益领域合作所产生的效应绝不仅仅是“1+1=2”那样简单。
记者注意到,来自海峡两岸的公益人士均“抱着学习的心态”参加本次论坛。曾任职于台湾戏曲学院民俗技艺学系的陈碧涵告诉记者,在台湾,“如果一个企业赞助演艺文化界的义演,则可以抵扣一部分税款”。她表示,这是系统性公益的一部分,即政府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并与民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和默契。
关于公益组织的“系统性”,陈碧涵以留守儿童为例,进一步解释了草根力量的重要性,并表示其中有大陆可学习借鉴之处。她告诉记者,台湾一些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常有计划地组织企业员工“到山地去给儿童带来快乐,以及城市的讯息”。而后,这些儿童走出大山读书,毕业后“反哺”家乡,继续为留守儿童带去能量,建立了一套适合当地人自身发展的系统。
对于近期公众关心的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陈碧涵表示,台湾的公益组织普遍构建了公平、透明、到位的机制,这一点值得大陆学习。“钱捐到哪里,使用情况如何,这些通通都会反馈到捐款的单位和个人。”
机构动态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