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收藏故事:藏书·记事·忆人》(熊光楷 著)
20世纪70年代初,有一次,我的一个女儿指甲出了点问题,去医院检查。回来后,带她去医院的人很兴奋地说:“今天坐诊的是一个外国人。”
那个时候,北京的外国人很少,一般只能在外事场合见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有机会和外国人打交道,能够接受外国人的治疗,确实是一件稀奇事。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一打听,原来这个外国人不是“外国人”,而是拥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而且,他还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具有外国血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他原名是乔治·海德姆,而中国人更熟悉他的中国名字:马海德。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掀起了追求独立、自由、民主的伟大民族解放运动。国际上许多进步人士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寄予了同情、支持和帮助,他们之中,斯诺、白求恩、史沫特莱、斯特朗等都在中国广为人知,而马海德、爱泼斯坦不但亲身参与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而且还在中国居留下来,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他们的深情厚谊以及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马海德是黎巴嫩裔的美国人,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曾分别就读于美国、黎巴嫩、瑞士的一些医学学校,1933年在瑞士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来到中国。在中国,马海德首先落脚在上海,在一家小诊所里工作。他对旧中国的黑暗、不平等感触很深,不久,通过开办进步书店的荷兰人艾琳·魏德迈女士,马海德结识了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新西兰共产党员路易·艾黎等进步人士,并通过他们结识了宋庆龄。在此过程中,他越来越信服共产主义思想和理论,并在宋庆龄的安排下,利用他的外国人身份和小诊所,多次掩护中国共产党的人员,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提供方便。1936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宋庆龄邀请两位公道的外国人,一名记者,一名医生,去陕北考察边区情况,了解共产党抗日的决心和行动。宋庆龄推荐的医生是马海德,而她推荐的记者就是埃德加·斯诺。
马海德和斯诺的这次旅行,已经因斯诺的著作《西行漫记》而举世闻名。但即使我们仔细阅读《西行漫记》,也很难看出斯诺还有一位同伴,这是因为马海德专门叮嘱斯诺不要在著作中提到自己。因为在那个时候,由于受到陕甘宁边区高昂的革命热情的感染,尤其是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介绍,马海德已经决心留在边区,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将中国革命进行下去。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后来,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马海德被接受为中国公民。1949年10月1日,马海德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建国后,他被任命为卫生部顾问。但他仍然坚持每周到协和医院看门诊或参加会诊。每当病人问他是哪国人时,他都很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但高鼻深目的他看起来实在和中国人不太一样,为避免麻烦,他索性买了一顶新疆绣花小帽,有时外出时,当有人问起他是哪国人时,他就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新疆的。”后来,卫生部给外国专家发补贴,其中也有马海德,马海德知道后很恼火,他说:“我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专家,这钱我不要。”
1983年,在庆祝马海德来华工作50周年的时候,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了他。1988年9月23日,在他78岁寿辰之际,卫生部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1988年10月3日,马海德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
我收藏的《马海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苏平、苏菲著)和《马海德的故事》(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苏平著),都是马海德的夫人苏菲赠送的,扉页上有苏菲的签名和马海德的印章,落款时间是2004年9月15日。抗日战争时期,马海德和苏菲在延安相识、相恋,一起走进婚姻殿堂。苏菲是浙江定海人,到延安之前在上海当电影演员,后来也一直从事电影工作和话剧演出,曾导演和参与导演多部电影,如《矿灯》、《春雷》、《孔雀公主》、《拓荒者足迹》等。这两本书的写作,都有苏菲的直接参与。
机构动态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