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德晚年的幸福生活

2010-09-28 12:34

        来源:中国网

 

        (图/文 苏菲 周幼马 供稿)

 

 

  1966年马海德、苏菲与儿子、女儿在一起。

 

 

  1974年,祖孙三代的“全家福”

 

 

 

  苏菲与马海德之恋

  1939年冬季的一天,正在鲁迅艺术学校学习的周苏菲匆匆敲开一个窑洞的门。周苏菲1919年出生,浙江舟山人。1937年8月因积极宣传抗日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1939年经上海左翼作家联盟介绍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周苏菲刚从上海来到延安不久,因长途跋涉的劳累和水土不服,患上了鼻炎。开门的是一位身穿灰色八路军军装,胡子拉碴的年轻人。他看上去像一位粗犷的西北汉子,只是高高的鼻梁和深深的眼窝显得与众不同。他就是马海德。

  见面的那一刻,马海德被眼前的周苏菲深深吸引住了。1940年春节,马海德主动邀请周苏菲出去散步。对于马海德的邀请,周苏菲的思想非常矛盾和复杂,也产生过犹豫。尽管在延安,人们并没有把马海德当作外国人看待,他的服装和日常生活也与八路军一样,住窑洞、吃小米饭、给战士和老乡们看病,但他毕竟是个美国人。可她又想到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都在愉快地过春节,马海德“独在异乡为异客”,难道他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吗?想到这里,周苏菲的犹豫消除了。“我应该以革命战友之情来对待他的邀请,我没有理由拒绝这样一个国际主义战士的邀请。”周苏菲开始了和马海德的正式接触。

  延河畔,腊月的北风仍使人颇感寒意,但马海德却不理会这些,他对周苏菲的应邀感到欣喜,他兴致勃勃地和周苏菲说个不停,把周苏菲看作知心人,谈他的身世,谈他童年时在美国饱尝的辛酸,谈他决心献身中国革命事业的抱负。他谈得那么真挚、那么诚恳,周苏菲被他的谈话吸引住了,深深感受到马海德的高尚情怀。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两人的心靠得更近了,马海德也由于有了周苏菲工作劲头倍增,心情更加愉快,终于有一天晚上,他向周苏菲倾吐了埋藏在心底里的爱情。就是从那一夜开始,周苏菲思想上矛盾起来,整夜整夜睡不着。她知道,马海德的话语是真诚的,对周苏菲的爱也是真实可信的,而且周苏菲发觉自己也对他产生了爱情。周苏菲终于答应了马海德的结婚请求。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终于安顿下来,马海德和妻子在忙碌自己的事业时,也不忘对儿子周幼马的教育。习惯美国式教育的父亲总是循循善诱地引导儿子独立自主;而周苏菲则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母亲,对儿子的一切都严格要求。

  周幼马更多地继承了母亲的文艺才华。他很喜欢摄影。在徘徊于医学和摄影之间时,父亲支持了他的理想,让他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果然,周幼马表现出很高的摄影天分,还成为宋庆龄最信任的摄影师。

 


友情链接|联系我们|招聘信息| 京ICP备12027846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329
             © 版权: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