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读书《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
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爆发(1)
燕京大学是美国人办的学校,不像其他大学那样直接处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高压下,学生的活动受到种种干扰和*,学生很容易被逮捕和监禁。燕大的外国教授多数能明辨是非,秉彰正义,同当时普通美国人一样,同情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反对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燕大这种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学生的抗日思想得以较自由地抒发,燕大学生在当时的北平*中实际上处于前卫和骨干地位。1935年6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一则《敦睦邦交令》,公然宣布“以文字、图画或演说为反日宣传者,均处以防害邦交罪论处”。燕大学生会偏偏不听这一套,而大谈抗日,有时还在全体学生大会上点名指责蒋介石的投降卖国政策。1935年秋季开学以后,燕大学生会公开出版的《燕大周刊》上每期都有谈论抗日的文章,揭露“何梅协定”、“广田三原则”和日本酝酿占领平、津的密谋。文章喊出了当时全国人民的心声。学生会还召集了几次学生大会,每次有六七百人参加,热烈讨论当时的政治形势,批驳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谬论,斥责蒋介石丧权辱国、媚日投降的罪恶行径。
20世纪20、30年代的旧中国是国民党实行法西斯统治的时期,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华大地,人民毫无*自由。国民党特务猖狂暴虐,尤其对进步知识分子严密监视、逮捕和*。为了反对国民党当局随意逮捕学生,不给人民言论、结社、*的自由,1935年10月22日,燕大全体学生大会一致通过决定,授权学生会请哲学系研究生高名凯草拟电文,发给南京正在召开的国民党第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要求政府开放言论、*、结社自由,禁止非法逮捕学生……在征得清华大学、女一中、法商学院等校学生会的支持后,我们将此电文作为平津十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取自由联合发表的宣言,连夜印刷,寄送到全国各大中学校、报刊杂志社。这个措辞尖锐的宣言无情地揭露国民党残害青年学生的暴行,强有力地抨击国民党扼杀*的政策,打破了当时国内黑暗沉闷的局面。可以说,它是一二·九运动爆发前的一颗信号弹。
北平市*成立后不久,我们考虑应迅速采取行动,表示我们对当前政治局势的态度。一天,我们在盔甲厂13号斯诺先生的客厅写信给当时民众十分尊敬的革命者宋庆龄,请她指点我们应该怎么办。12月初,美国记者艾格尼斯·史沫特莱和埃德加·斯诺转来宋庆龄的答复,明确建议我们采取行动,说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这对平、津学生于12月9日开始发起的一系列行动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这时,北平盛传亲日伪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要在9日那一天成立。北平市*开了几次会,决定联合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举行请愿和*。7日,我到城里开会后带回这一决定。8日,清华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女一中、北平大学、师范大学、师大女附中、民国大学、志成中学、汇文中学等校代表来到政治气氛较轻松的燕京大学开会。代表们在男生体育馆济济一堂,会议在严肃、亲切而又紧张的气氛中进行,由女一中的郭明秋主持。她是*党员,同北平市委联系密切。大家讨论了如何向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请愿,布置了口号、行动策略和请愿的六条纲领,对*的时间、地点和路线都作了部署。会后,各校代表回校分头动员。燕大学生会大会在张兆麟主席的主持下,一致拥护次日到北平城内*。
12月9日,天色尚未大亮,燕大男女宿舍都梆声齐鸣,催促大家起床。在刺骨的寒风中,女同学们先于男同学来到南操场集合。全体到齐后,共编成六个大队,每队九十人;每大队又分三个中队,每中队三十人;下面又分三小队,每小队十人,都有队长负责指挥。另外还有纠察队和骑自行车的交通队,组织严密。张兆麟高大魁梧,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按照原定计划,为了避免警察注意,取道小路进城。哪知出校门不久,即遇警察前来阻止。我们就由一部分同学采取包围形式,和他们交涉,另外的同学则乘机继续前进。后来我们又一再受到警察的阻止,每次我们都用这种方法对付,获得很大成功。
机构动态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