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身穿长裙,一头灰白卷发的黄华夫人气质娴雅随和,八十二载岁月似乎并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和黄老相伴六十余载,并曾任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何理良实际上也是很多重大外交事件的亲历者
黄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部长。学生时代即参加革命,是“一二·九”运动的领导者与参与者,在延安时期参与我党的外交工作,解放后担任过加纳、加拿大、埃及等国大使及中国驻联合国代表,1976年-1982年任外交部部长。
时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第二任主席的黄华同志在宋庆龄故居会见坦桑尼亚总统
回忆录《亲历与见闻》出版,妻子何理良细解背后故事——
日前,新中国第五任外交部部长黄华在九十五岁高龄之时出版了回忆录《亲历与见闻》。由于黄老卧病,近日记者在和平门西松树胡同的黄家小院里,采访了黄华夫人何理良。无缘见到黄老,只有从桌上摆放着的一张两位老人与新书的合影上,看出黄老对于新书问世的喜悦之情。何理良告诉记者,那是八月份新书刚刚杀青时照的,“那时候他的身体还可以,但几个月前因病住了院,至今未好。”
假名“黄华”用了一辈子
1913年初,黄华出生于河北省磁县一个大家庭,19岁那年秋天,他考入燕京大学,从此开始北平的求学生涯。“黄老学的是经济专业,但实际上,他以后一天经济也没有搞过。”何理良回忆说,燕大当时作为教会大学,是用英文教学的,黄华的英文很好,这为他后来从事外交工作打下了基础。
而且,正是在燕大,黄华结识了许多理解和同情学生的中外籍人士,包括在燕大新闻系做讲师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海伦·斯诺,心理学教授夏仁德和赖朴吾等。甚至还有后来成为美国驻华大使的燕大“老校长”司徒雷登。在黄华回忆录中,他用较大的篇幅记叙了自己与斯诺的深厚情谊。
埃德加·斯诺1928年来到中国,在上海的英文报刊《密勒氏评论报》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后来到燕京大学任讲师。由于斯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在“一二·九学生运动”前后,黄华、张兆麟等进步学生经常利用斯诺家的客厅举行会议。1936年,通过宋庆龄的帮助,斯诺被获准到陕北苏区采访,他问黄华愿不愿意陪他去,帮助他做翻译,早有此意的黄华不假思索地一口答应了,他不顾毕业在即,连毕业证书也不要了,立刻动身前往陕北。
在保安,斯诺采访了毛泽东之后,还访谈了上百位中共领导人和红军指战员。后来斯诺据采访创作了震动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该书有不少黄华的功劳,特别是后来他们到前线采访,黄华每天把斯诺的英文初稿翻译成中文,请信使带回保安请毛泽东过目,保证了记录的准确。但是因为当时黄华到了苏区后即下决心不再离去,于是他叮嘱斯诺写文章、写书都不要用他的名字和照片,所以斯诺的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再版时才提到他的参与。
“黄老其实原名叫王汝梅,黄华是他原来写文章时用的笔名。”何理良说,到了苏区后,黄华从此不再用原名,也是考虑到从事革命工作后,怕用原名会连累家庭。结果后来“假名”用了一辈子,真名反倒被人淡忘了,甚至以后他的儿孙们也都全部姓了黄。
康克清“做媒”
成就伉俪情
1941年7月,黄华被调至军委任朱德总司令的政治秘书。当时的延安,约有两万多干部和学员。其中,就有跟随父亲何思敬到达延安,成为军委俄文学校学员的何理良。
何思敬早年在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1927年初受广东革命政府邀请到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教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来到延安后在抗大任教,后遵照毛主席指示,在编译局翻译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1939年冬,何理良的母亲王艾英带着她和她的弟弟、妹妹从香港来到延安。那时何理良才14岁。
机构动态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