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历史中走来,
我们在故事里相遇,
理想信念高于天,
红色精神光耀未来。
同学们,如果一个普通的工人能够为企业创造8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你是不是会觉得很惊讶呢?如果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在他多年的生产一线工作中完成了百余项技术革新,有的获得了国家专利,有的以他的名字命名,你是不是很佩服呢?这个人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天津港中煤华能煤码头有限公司孔祥瑞操作队原党支部书记兼队长,人称“蓝领专家”的孔祥瑞。
孔祥瑞,1955年出生。1972年初中毕业后,他到天津港码头当了工人。他放弃了多次学习深造的机会,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把工作岗位当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怀有一技之长的工友作为老师,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他完成的技术革新项目,无论大小都充满着智慧与巧思。由于他的技术革新,工人们用起来更加安全顺手。不过,孔祥瑞对技术改造的热情,起源于二十几年前的一次机器故障。1995年,孔祥瑞在港埠六公司做固机队队长,掌管公司装卸生产的大型门吊机。有一次,6台新引进的新型门机同时出现故障,严重耽误了工作进展。经过孔祥瑞和工友们的分析,发现原来这些新设备在设计上有缺陷,但是由于工人们对新设备的构造原理不了解,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最终导致了设备全面瘫痪。经过12个小时的紧张维修,故障终于排除了,但是这件事却让孔祥瑞久久不能释怀。他表示,绝不能当技术设备的奴隶。于是,孔祥瑞开始了漫长艰辛的技术攻坚之路。
“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孔祥瑞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技术攻坚难度很大。他找来了所有使用设备的说明书,一页一页地抠,不懂就问,不明白就查资料,而每次设备出现故障,他都会把原因、修理过程等细节一一记在笔记本上,认真地研究、琢磨。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中,孔祥瑞渐渐摸透了这些设备的脾气和门道,成长为一名蓝领专家。
2001年,在天津港建设亿吨大港的过程中,孔祥瑞所在的装卸队承担了2500万吨货物的装卸任务。设备还是这些设备,人还是这些人,可任务量却增加了近30%。孔祥瑞组织技术骨干集体攻关,通过“抓斗起升、闭合控制合二为一”的创新,成功挤出了15.8秒,每台门机平均每天多装卸480吨,使全年装卸任务完成了2717万吨,超过预定目标。这项技术革新,当年创效1600万元。这一操作法也被天津市总工会命名为“孔祥瑞操作法”,成为天津市职工十大先进操作法之一。
2012年,天津港成立了“孔祥瑞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难题攻关,培养后备力量。身教重于言传的孔祥瑞,在天津港带出了一批年轻的“港口工匠”和技术能手,他用自己的成就证明了知识型工人的价值。
孔祥瑞的事迹让我们再次想起了那句老话“知识就是力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广大一线的普通劳动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国家呼唤一支知识型的产业工人队伍的出现。孔祥瑞说,他要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工友们,使他们人人都成为“蓝领专家”。
思考题
同学们,孔祥瑞用自己的实践展现了什么是“知识就是力量”?你认为,在新时代,“知识就是力量”有什么新内涵呢?
欢迎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送到邮箱future@sclf.org,等待你们的心声。
讲述者:佳池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主任播音员,《北京新闻》《新闻晨报》《整点快报》主播。所播作品曾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北京新闻奖。荣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好声音”称号。
活动主创
总策划:杭元祥 范卫平
策划:王丽颖 王秋
统筹:胡银芳 裴华
撰稿:集体
监制:郝卫群 钱宇 毛蓉蓉
音频后期制作:天时 洪博 闫乔锋
融媒体:白钢 洪博 雷杨 马鹏 宋扬 高磊 朱伟雄
平面设计:郝毅
微信制作:雨墨
机构动态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