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历史中走来,
我们在故事里相遇,
理想信念高于天,
红色精神光耀未来。
王启民,1937年出生,被称为大庆“新铁人”,他挑战油田开发极限,推动大庆油田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奇迹,为祖国建设、发展源源不断地“加油”。
1960年,还在北京石油学院读书的王启民,来到刚开发的大庆油田实习。当时,几万会战职工住地窨子、啃窝窝头,人拉肩扛、爬冰卧雪也要为国家找油。王启民被这种场景震撼,毕业后毅然重返大庆。
当时,外国专家说,中国人根本开发不了大庆这样复杂的大油田。王启民等几个年轻人写了一副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闯将在此”。王启民说:“闯字中有马,我们把‘马’字写得大大的,突破了‘门’框。我们一定要闯出天下一流的开发路子来。”
早期,由于缺少经验,大庆油田只能套用外国“温和注水,均衡开采”方法开发,结果造成油井含水上升快,原油采收率一度不到5%。长此以往,将对油田带来极大破坏。
王启民质疑:“大庆油田地下构造千差万别,有富油层,也有薄差油层,怎么能以同一个水平开发呢?”通过不断试验,他提出“非均匀”注采理论,使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成批涌现,为大庆油田原油提高产量提供了重要保证。
上世纪70年代,一面是国家急需更多的原油,一面是随着开采程度加大,油井平均含水明显上升,油田开发又一次面临严峻考验。
1970年,王启民和试验组一行在油田中区西部开辟试验区。吃、住、办公几乎都在现场,王启民和团队坚持了10年。3000多个日夜,他们白天跑井,晚上做分析,和无言的地层“沟通”,终于绘制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揭示了油田各个含水期的基本规律,发展形成了“六分四清”分层开采调整控制技术。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攀上5000万吨。
为接续高产稳产,王启民又把目光瞄向了表外储层,这是被国内外学界认定为“废弃物”的油层。“这些油层虽然薄、差,但层数很多,储量丰富。”王启民认为,既然禁区是人设定的,就能打破它。
在质疑声中,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纠错、一次次再来……王启民带队对1500多口井逐一分析,对4个试验区45口井进行试油试采,终于找到了开发表外储层的“金钥匙”。这项技术使得大庆油田新增地质储量7亿多吨、可采储量2亿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庆油田主力油层含水超过90%。王启民坐不住了,带队开展“稳油控水”技术攻关,使3年含水上升不超过1%。到2002年,大庆油田实现了连续27年,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高产稳产。
如今,年过八旬的王启民还坚持每天来到办公室,为年轻科研人员成长当好人梯。从23岁北上来到大庆油田,王启民回首走过的岁月,仿佛又看到了“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震撼场面,又回到了探索先进勘探开发技术的火热一线。
思考题
同学们,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事业?王启民的故事给你哪些启发?
欢迎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送到邮箱future@sclf.org,等待你们的心声。
讲述者:胡月
天津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动听885音乐广播副总监。演播长篇小说《小姨多鹤》《蜗居》《牟氏庄园》等、有声读物《道德经》《微国学》《听听月瑟——胡月朗诵专辑》等。天津市首批“最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志愿者”。
活动主创
总策划:杭元祥 范卫平
策划:王丽颖 王秋
统筹:胡银芳 裴华
撰稿:集体
监制:郝卫群 钱宇 毛蓉蓉
音频后期制作:天时 洪博 闫乔锋
融媒体:白钢 洪博 雷杨 马鹏 宋扬 高磊 朱伟雄
平面设计:郝毅
微信制作:雨墨
机构动态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