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历史中走来,
我们在故事里相遇,
理想信念高于天,
红色精神光耀未来。
1991年4月21日上午,原沈阳军区某炮兵团进行手榴弹投掷。现场督导的就是团参谋长苏宁。十三连顺利投完后,该十二连投了。
苏宁下达命令:“十三连连长李印全,你做观察员,十二连连长修柏岩先投。”听到指挥员下达“投弹”的指令,李印全抱头下蹲。可刚蹲下,就听投掷手榴弹的修柏岩一声喊,原来他挥臂过猛,投出的弹体碰撞在堑壕后沿,正好滚落在李印全脚下,李印全当时就傻了。
这时,身后的苏宁边喊“趴下”边冲了上来,推开修柏岩,从李印全腿下扒出手榴弹就往外撇。然而,手榴弹尚未出手就发生了爆炸。
“参谋长!”回过神来的李印全大喊着,看到苏宁已经倒在血泊中……
两名战友得救了,苏宁却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38岁。
每当李印全回忆此事时,他都会说:“此前,参谋长曾两次在别人投弹失误的时候成功处置。因为他知道手榴弹爆炸的时间,能推算出是否能成功。这一次,他应该也知道的,可他依然这么选择。”
苏宁的母亲曾经在苏宁牺牲后不久对媒体说:“儿子一个人的死,换来了两个人的生,一个母亲悲痛,换来两个母亲不痛苦,我觉得宁宁死得很有价值!”
这些年,李印全每次去看望老人,问问老人有什么要求。老人总说不用,安安稳稳工作就行,把工作干好比什么都强。
如今,当年苏宁牺牲的地方,已用大理石铸起一块银灰色的纪念碑。官兵们不仅学习苏宁舍己为人的精神,更学习他作为一名军人刻苦钻研为军事现代化做的努力。
从1981年到1991年4月,苏宁自己完成和参与研制的改革有16项。他研究现代战争,撰写了70多篇学术论文,成果有的在全军属于首创,有的填补了我军军事研究的空白,受到专家高度评价。就在苏宁牺牲前的那段时间,他还在与科研单位共同研制激光火炮测速仪——一项提高火炮射击精准率的先进技术。
在原苏宁所在团,有苏宁班、苏宁连,还有苏宁奖章评比。火炮技师赵其杰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全团、集团军,乃至全军有名的修理“大拿”。他发明改良的火炮通用退弹器,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将原来火炮卡弹后需要8到10人至少两小时排除的工作,改变为只需一两个人10分钟就可以处理完毕,不仅危险系数降到最低,而且适用于多种带伸管发射的装备。赵其杰说,苏宁精神对他影响很大:“老参谋长也是学历不高,但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和学历、和岗位没有关系,每名官兵都有责任。”
思考题
同学们,你觉着苏宁精神有什么不同的内涵?
欢迎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送到邮箱future@sclf.org,等待你们的心声。
讲述者:于浩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主播在线》《成长日记》主播。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常委。曾多次主持全台大型活动、文艺晚会。
活动主创
总策划:杭元祥 范卫平
策划:王丽颖 王秋
统筹:胡银芳 裴华
撰稿:集体
监制:郝卫群 钱宇 毛蓉蓉
音频后期制作:天时 洪博 闫乔锋
融媒体:白钢 洪博 雷杨 马鹏 宋扬 高磊 朱伟雄
平面设计:郝毅
微信制作:雨墨
机构动态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