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历史中走来,
我们在故事里相遇,
理想信念高于天,
红色精神光耀未来。
叶培建,1945年出生。他是我国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研制团队的“大专家”,是无数年轻人心中的“主心骨”。从“资源二号”到“嫦娥一号”,从圆梦月球到逐梦火星,有他在,“发射不紧张、队员吃得香”。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尤其是空间事业兢兢业业奉献50余年,矢志“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科学家”,一生硕果累累,功勋卓著。
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靠的是恒久的努力、奉献、担当与严谨无欺的科学精神。
2000年9月1日,中国“资源二号01星”发射升空。叶培建正准备飞往西安进行后期的监测。突然,叶培建接到电话:“卫星进入第二圈突然失去姿态,原因不明……”
叶培建当时脑袋“嗡”的一声。他事后回忆说:“我当时有个自私的想法,就是希望车能从山上掉下去,把我摔死。要不然国家花这么多钱研制的一颗卫星,在我手里出了问题,我怎么交代?”
不过,他很快冷静下来,立刻部署大家将精力集中在查找问题上。很快,问题找到了:是地面发出的一条不当指令让卫星姿态发生了变化。随后地面人员编写了抢救程序,当卫星再次过境时,向卫星发出指令,让卫星恢复了姿态。
这次事件,让叶培建深刻感受到航天事业中蕴含的重如生命的责任。
叶培建性子急,但每次在发射现场,却总是气定神闲。他在现场走来走去,跟这个聊聊,跟那个开开玩笑,让大家放松下来。团队的同事说,只要有叶总在,哪怕不说一句话,他们心里都踏实。
2013年,“嫦娥三号”进入发射场后,突然发现一台设备信号不正常,面临推迟发射的风险。叶培建研究后,向各方作了详细解释:这是现场塔架结构造成的信号干扰,不是设备故障。最终“嫦娥三号”按时发射。
叶培建在航天界是出了名的“直脾气”,以至于他经常告诫自己,说话要温和一点。但涉及科研问题,他认定有理的,决不让步。
我国“嫦娥工程”立项之初就定下一条惯例:每一个嫦娥探测器型号都要同时生产两颗,单数编号为主星,双数编号为备份。以防主星发射失败后,能够在解决问题后,迅速用备份重新实施发射。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关于备份星“嫦娥二号”去留的问题,出现了意见分歧。有关方面组织了一次专题会议,叶培建在会上据理力争:“只要花少量的钱,就能获得更多工程经验和更大的科学成果,为什么要放弃?”他的发言改变了“嫦娥二号”的命运。“嫦娥二号”在告别月球后,继续飞向深空。
当讨论“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四号”飞向哪里的问题时,叶培建舍弃了在月球正面软着陆这一更为安全的方案,他主张做更难的事:飞向月球背面。全球还没有一个探测器落在月球背面,但月球背面的地质、资源、天文环境等等都有极高的科研价值。2019年初,“嫦娥四号”成为人类首个着陆月球背面的航天器,至今已经正常工作超过10个月昼。
2019年9月29日,叶培建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被授予这一称号的,还有数学家吴文俊、天文学家南仁东、医学家顾方舟、核物理学家程开甲。如今,其他四位都已去世。说及此事,叶培建低下头,沉默了几秒钟,之后又说道:“所以,我也要替他们多做些事。”简单质朴的一句话,尽显一位共产党员可书之于浩瀚星空的博大情怀。
思考题
同学们,2021年的5月15日,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请查询并记住那些功勋者的名字,并持续地关注他们。
欢迎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送到邮箱future@sclf.org,等待你们的心声。
讲述者:阿达
阿达,著名演播人,大学二年级开始为电视剧《西游记》(86版)《101次求婚》等配音。参与创办北京经济广播、北京音乐广播,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次卡拉OK大赛等。主持代表作:《宝葫芦》《1026歌厅》《闲聊波尔卡》《金歌台》等。小说、广播剧演播作品:《王贵与安娜》《浪漫满屋》《七月雪》《爱情万岁》《新恋爱时代》《战长沙》《丁玲传》等。
活动主创
总策划:杭元祥 范卫平
策划:王丽颖 王秋
统筹:胡银芳 裴华
撰稿:集体
监制:郝卫群 钱宇 毛蓉蓉
音频后期制作:天时 洪博 闫乔锋
融媒体:白钢 洪博 雷杨 马鹏 宋扬 高磊 朱伟雄
平面设计:郝毅
微信制作:雨墨
机构动态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