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 李寅峰
不久前,2019年“我的民俗相册”交流团里的港澳台青少年在社交群里开展了新一轮的互动——大家怀念着一起交流的日子,也感慨着一晃五年,那次交流结下的硕果依然影响着彼此。这不由地让我再次回忆起五年前那段快乐的时光。别后回望,都是感谢和感动。
那一年的活动,在我的牵线下,我所供职的人民政协报社作为活动承办方,配合主办方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完成了活动。时任台港澳处的于昕处长带领的团队和我带领的人民政协报社工作团队成为具体的执行者,为数不多的几个年轻人汇聚在一起,筹备了数月,奔波了十几天,带着两岸青年走进福建、内地与香港青少年走进陕西、内地与澳门青少年走进贵州,然后,三团汇聚北京。几十位两岸暨港澳的青少年在行程中凝聚成一股团结、积极、乐观的力量,在欢笑和泪水中缔结一生的友谊。
毫不夸张地说,那次活动眼见的成果,已经超过我们所见过和亲历过的任何过往。
记得那天一早,在港澳的同学登上大巴车之际,几位港澳的男生边上车边大声喊着:“不要哭!不要哭!”但隔着车窗,明显地看到女孩子们都不能自已。后来,男孩子们也开始抹眼泪。
而车下,在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大厅,北京十一学校的丁怡拖着行李箱面对着大门默默地哭着,泪水如泉,汩汩不断。门外,送香港和澳门小伙伴的大巴,刚刚开走。我轻轻地抱住她,问她:“舍不得他们对吗?你“一对一”的小伙伴是哪位呀?”
小姑娘克制着哽咽,在我耳边说:“我的‘一对一’小伙伴是全团的澳门同学。”我更能理解,这个刚刚十几岁的孩子,为何能悄悄写下“天下归心”的书法作品,用来庆祝我们活动的圆满落幕。
记得也是那天凌晨,1点多,清华附中的徐焕昌发微信朋友圈说,“最后一夜,新闻图全部整理完毕……此刻,内心变得空落落,没有活,没有动力,没有家的归属……但我们的友谊必将跨越万水千山,七天的相处早已将我们彼此间紧紧相连。”
这个可爱的孩子,本是摄影高手,一路上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几乎就放在两件事儿上:照顾香港的小伙伴,拍摄全团的新闻图片。这意味着,他每天工作到半夜两三点,却会错失民俗摄影比赛获奖的机会。但我没有看到他有一点点在意。
在延安文化艺术馆,同学学习剪纸时,疲惫至极的焕昌蜷缩在大厅的一角,席地依墙,闭目而眠。香港的林老师心疼地提醒我关注他后,我心里一惊,跑过去问,“焕昌,你是不舒服了吗?”他睁开眼睛,憨憨一笑:“老师,我就是困了,这里机子还在录着像,不影响,我先睡几分钟!” 低头看他的手里,稳稳立着的相机还在对着剪纸的小伙伴那边,录像功能还在运行。说着,又歪头睡去了。那一刻,我几乎泪奔。
那年的活动,台湾同学返程航班最晚,但他们却哭得最早。离开福建赴北京之前,全团就开始沐浴在即将离别的眼泪里。团长哭,团员哭,工作人员哭,连带团的导游都融入其中洒泪泣别。
就是这样的眼泪中,70位青少年的心融在一起,分不清他们分别来自哪里,分不清他们将去往何处。他们约定着,别后要常见;他们约定着,永不说再见。
由此,想到我们十几年前参与两岸暨港澳青少年交流工作时,时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台港澳事务部部长陈爱民老师曾分享,每一次看到小伙伴们由陌生变为熟悉,从交往中相互学习和进步,对国家和民族有了新的认识,作为工作人员,付出的努力都会觉得很值。
所有的付出都很值,这一句话,在活动中,我们不止一次感受到。
参访团在福建,在陕西,在贵州,各界同仁和朋友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帮忙联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接日程、设计路线,甚至,陪同考察交流。记得时任陕西渭南市政协副主席徐月凤的一句话应该代表长辈们共同的心声:“非常欢迎更多港澳台的青少年来内地走走看看,我们不嫌接待工作麻烦!”当时,正在高速路上,年过半百的她站在行驶的大巴车中,娓娓讲述着陕西特别是渭南市深厚的历史文化,渭南是中华文字创世先祖仓颉的故乡,中华的“华”字来源于此。
回到北京,各主办、协办单位的领导更是莅临颁奖典礼现场,为孩子们拍摄的民俗作品点赞,身临其境体验活动卓有成效的交流成果。
当听到交流团的孩子们在分享中发自肺腑地宣布“要拧成一股绳去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那一刻,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的心血心力,都堆砌成今天的笑容。所有的付出都很值。
香港团李维俭团长说,他应该参加过最多的青少年交流工作了,从来没有一个团组,像我们一样。澳门团岑露平团长说,处处都是纯真和美好,令人感动。台湾团总是爱哭的团长Peter哥说,最后三个不同地域的团到北京后短短两天都能打成一片、高度融合,这是难以想象的。
后来,我们的志愿者,也是我们报社的编辑记者团队,特意精心制作的一期专题新闻。中央电视台等央媒朋友更是倾力给予报道。时隔五年,再次翻看当年的新闻,作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理事,我的心情更是有特殊的激动和感动。
仅以此小文献给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界热心人,献给用心用情参加活动的全团老师和同学们,献给更多的冒着风雨和酷暑,不遗余力地为港澳台侨青少年交流工作奔波的同路人。
人民政协报三个整版的专题新闻报道
央视报道截图
央视报道截图
央视报道截图
台湾同学活动期间摄影作品:我们在一起,永远不分离
在福建泉州南少林寺方丈亲自教授同学们少林拳
澳门团的摄影水平杠杠地牛
右侧的这位香港小姑娘在香港行前培训到出发从来没有笑过,香港团的团长李老师开玩笑说以为她不会笑。在内地“一对一”小伙伴(左侧为清华大学附中志愿者)陪伴下,香港“不会笑”的小姑娘成为全团最爱笑的小姑娘。
在我们全力带动下,港澳台的三位团长(带队老师)也成为好伙伴。(左一为澳门团带队岑老师、左二为香港团带队李老师、右一为台湾团带队的Peter老师)
(作者 人民政协报社统战新闻部负责人 李寅峰)
机构动态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