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有话说(五十六)胡卫 《给弱势群体更多人文关爱,让城市更温暖》
发布时间:2023-07-11 17:22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 胡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志愿者文化和慈善文化日益根植并融汇于城市治理实践中。在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坚持人民至上,树牢群众观点,将人文关怀更好地融入城市治理,给予城市弱势群体特别关注。
为此,建议:
一、着力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强化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扶助
具体而言,关键要深入抓好三件事:
1.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加大特教经费投入。一方面,着力解决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设施设备配置标准,优化特殊学生所在学校空间布局,配足配齐各类特教教师并在绩效工资分配时予以倾斜。另一方面,补足高中特教短板,同时大力举办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学校,以满足残障人士家庭的需求。有必要抓紧研制统一的特殊高中及特殊职教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且不应低于义务教育阶段标准。
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行居家养老模式。一是根据老人年龄段及需要照料程度,完善推广照料假制度和灵活给予子女假期天数,同时完善差别化个税政策,进一步减轻亲属照料者的税收负担。二是适时推出访问护理、全日护理、短期托付和社区贴紧型服务,并提供相应津贴。三是建立健全居家适老化改造技术标准,委托有资质企业在评估老人需求基础上,设计个性化方案并实施具体改造。
3.突出人性化服务,妥处公共设施细节问题。在欧美发达国家,公交巴士到站后会利用液压侧倾车身,方便腿脚不便的老人或残疾人上下车,而当坐轮椅的人上下车时,车门处则会缓缓伸出一个斜坡,以帮助轮椅顺利通行。我国城市可以也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人性化做法,适时对人行步道、公共汽车、车站、码头、商场、政府办公楼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适残改造,以更好体现城市的温度。
二、更好回应民生急难愁盼,进一步完善城市志愿者服务体系
具体而言,重点要突出抓好三个环节:
1.力推志愿者服务走深走实走透。迫切需要让志愿服务顺着社区、块、楼的方向延伸。要大力鼓励志愿者组织走进社区、楼宇、家庭,更好与居民实际需求有效对接,助力构建良好社会生态链。
2.大力培育合格的志愿者组织。加快发展生活服务、公益慈善和家庭互助类专有者组织,尤其要重点培育面向各类特定困难或弱势群体的志愿者组织。推动家庭、健康、养老、育幼等领域志愿者组织主动融入城乡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着力培养一批热心社区事务、熟悉社会组织运作、具备专业服务能力的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对于合格的志愿者组织,政府可以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其发展。
3.更好将志愿服务融入城市应急体系。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分类制定应急预案,并明确各层级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具体任务,编制相应工作指南。同时,以社区为单位,按照辖区人数与实际情况,组建应急志愿后备队,定期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以便在关键时刻能作出迅速响应,实现平战无缝转换。
(作者:胡卫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 供稿:理事处)
机构动态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