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事>理事关注
理事有话说(四十六)俞岚《楔入三大舆论场,探索国际传播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2-09-09 15:10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 俞岚

  新冠疫情加速世界百年变局深刻演变。当前,地缘政治动荡,国际社会隔阂加重,我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更显紧迫。

  舆论是现实和人心活动的双重映射。面对西强东弱的世界话语权力格局的现实,舆论战的焦点已由“信息传播”转向“认知建构”与“情感引导”,唯有打赢人心争夺战才能在国际舆论场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这深刻揭示,国际传播本质在于跨文化的人与人沟通,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能否直抵人心、赢得人心是国际传播成败的关键。

  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重点外宣媒体,近年来,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创新话语方式,厚植出海传声人脉网,涵养知华友华朋友圈,以楔入“三大舆论场”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探索“以人为桥、联接中外”的国际传播新范式。

以国际意见领袖为桥梁,巧入海外主流舆论场

  海外高层次专家群体在各自领域有权威性、有影响力、有话语权,在国际舆论场有分量也有声量,是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译者”,也是国际传播需要争取的“关键少数”。

  2021年10月,中新网推出“东西问·中外对话”栏目,立足学理深度和议题锐度,对话外国政要、知名学者、商界人士、青年精英等知华友华的国际知名人士。例如,栏目对话英国知名学者马丁·雅克,剖析中国道路和中国成就背后的文明动因,其“西方并未真正试图理解中国”等观点引发西方学术界讨论。对话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之子尼尔·布什,以布什家族重要人物之口,探讨美国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崛起。受访者从历史和现实维度阐述“没有一种制度放之四海而皆准”“美对华加征关税是愚蠢的主意”等观点被西方主流媒体广泛转发。

  在西方反华仇华的舆论声浪下,对话全球意见领袖,既是借筒传声,放大声量,冲破西方舆论“隔离墙”的过程,也是消除偏见,增进理解,扩围知华友华朋友圈的过程。

  “东西问·中外对话”已逐步组建超过150人的海外高层次专家库,不少嘉宾参与对话后,不仅积极在海外社交平台推介栏目的传播产品,更在气候变化、地缘政治、主权人权等问题上积极为我发声、仗义执言,实现了“他说”到“他传”的传播动能。

以特色人脉为抓手,开拓民间外宣舆论场

  当前,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的联系千丝万缕、纵横交错,国际传播既没有“一招鲜”,也不能搞“单打一”,人脉建设要着眼纵深、立体多维。

  6000万海外侨胞是中国沟通世界的天然资源。近年来,中新社充分挖掘自身“侨”的特色,组织全球侨胞云联欢、云聚中秋、“红星何以照耀中国”全球网民寄语、中华文化协同创新等活动,借助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和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聚合华侨华人群体,拓展海外传播渠道。

  港澳台同胞是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重要纽带。中新网开设“湾区青年说”“台胞‘申’活”“我看香港回归25周年”“青听·两岸”等栏目,搭建港澳台同胞共讲中国故事的平台。例如,对话香港TVB主持人陈贝儿,介绍网红纪录片《无穷之路》创作历程,其“要让香港人看到,内地发展这么好,让香港有更多机遇”等观点在海外社交平台传播广泛。

  “洋网红”是降低跨文化传播壁垒,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另一路“海外传播官”。去年以来,中新社开设“洋腔队”“洋主播探馆”“新时代我在中国”“老外不见外”“东西味”等融媒体栏目,组织“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短视频大赛等活动,让更多在网络有人气,在中国有经历的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这些特色人脉圈层的建设,增进了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形成了出海传声的多声部“合唱”。

以新生力量为支点,抓住“Z世代”舆论场

  “Z世代”是移动互联网的原生代,推动全球“Z世代”形成客观理性的中国观,事关中国未来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

  去年以来,中新社开设了“我是Z世代”视频栏目,向海外展现自信开放、积极向上的中国青年群像。同时,推出“华裔青年说”“留学声”“此心安处是吾乡”等栏目,以华裔新生代为支点,以年轻人的语态和视角楔入华裔“Z世代”的话语场域,架设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平台。

  除了常态化栏目,中新社及旗下的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等平台也积极组织与“Z世代”相关的活动。2021年6月,中新社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开展冬奥主题“文化小大使”征集评选活动,邀请13至16岁的中外青少年,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讲述对北京冬奥会的期待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评选收到30多个国家的200余件视频作品,中外青少年以网为媒,结下难忘的冰雪奇缘。

  今年年初,中新社与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联合启动“Z世代华星小记者”训练营,在19个国家设置20个小记者站,800余名华裔“Z世代”入营。这些线上线下、以文载道的实践,加深了“Z世代”的中国认知,也创新了媒体搭台的公共外交形式。

  此外,中新网还策划“‘Z世代’画像中国”网络互动活动,组织在华“Z世代”外国青年视频博主、留学生等,与中国青年一起,深入云南、浙江、陕西等省份“打卡”采风。在促进中外青年交流的同时,“Z世代”的中国深度游,也让海外受众以“第一视角”感受中国的山水文人和发展风貌,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也相互激荡。新时期的国际传播,全员媒体和公共外交属性愈加凸显。“以人为桥”是直达彼岸,楔入海外舆论场的创新路径,也是润物无声、风化于成的“好感传播”,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作者:俞岚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闻网总裁 供稿:理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