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事>理事关注
理事有话说(三十四)陆士桢《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榜样教育——再谈青少年榜样教育》
发布时间:2021-08-16 11:47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陆士桢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个体成长发展与社会人际关系的客观反映,榜样及榜样教育始终伴随着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和成长过程。一代又一代的英雄榜样,不仅是凝聚民族感情和国家意志不可或缺的内在力量,是国家光辉历史的集体记忆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也是伴随亿万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宝库和道德粮仓。

  何为榜样?一般意义上是指社会群体中先进的、优秀的,能够对他人形成影响力,具有感召、激励、引导作用的个体或群体。而榜样教育,就是以榜样的优秀品质去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榜样的价值引导人,以榜样的品质培育人,以榜样的人格塑造人,通过榜样这一特殊的价值载体,对受教育者实施具体的活生生的引领和塑造。

  榜样从来都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他们是社会先进人物的生动的人格符号,榜样的道德精神和人格范式具有共性;但不同的英雄榜样又有不同的个性,特别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不同领域英雄榜样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精神追求的内容方式也都有所差异。进入新时代,一方面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的危机日益突出尖锐,世界各国涉及制度、文化、历史、宗教、民族等深层次的上层建筑领域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尖锐和激化,而中国正在稳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完成了物质属性的四个现代化,进入上层建筑属性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新阶段。随着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成为日益普遍和显性的生存状态,社会不同人群精神价值的分化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社会建设,特别是社会文明建设和价值观塑造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这样的背景下,充分认识榜样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断实现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必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新时代需要更加理性认识榜样教育的基本原理

  在人类发展特别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榜样教育源远流长,进入近现代,榜样教育一直以其社会文化价值教育和人的成长发展重要途径及影响力量的定位为人们所重视,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原理也越来越引发深入思考。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学科有很多对于榜样教育原理的阐述。而从榜样教育运行的视角,有两个基础理论体系特别值得深入研究认识。

  首先,榜样教育的根本机理在于社会关系。关于社会关系的议题涉及人与社会的本体论建构,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代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社会关系的概念逻辑和分析与解释范式有多种,比如,认为社会关系就是行动者之间重复互动回合的生活轨迹,是迭代互动轨迹中的一种作用状态,社会世界就是由互动和关系之网构成的。还有学者认为,社会关系是一个由人类创建的,人类看不到或很少看到的无形世界,需要将任何社会关系的构型都解析成在一种复杂的环境中存在的主客观因素的交互作用的新方法来研究。这不仅说的是研究方法,也是对社会关系在人类生活当中的作用和机理的阐述。我国学者康震延展了马克思人的对象性与非对象性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维度的具体呈现的思想,指出“人是其对象之所是”,在他看来,人实际上是与对象所结成关系的产物,人是在与对象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并壮大起来的,从哲学的视角说明个体与社会间良性互动关系是推动文明发展的根本性要素。社会心理学则从人的内生性主观心理要素与外部性客观环境间的互动视角来解读社会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健康人格的六个特点,把人的自我感知、情绪等主观性元素与外部世界价值、能力、情感等客观性元素统一起来。这些经典的理论从本质上说明,榜样教育的根本机理就在于受教育者个体与外部以榜样为代表的先进价值和行为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个体的主动性、感知和情绪,与榜样鲜明的进步性和生动具体形象之间的关联,以及二者的重复互动是达成榜样教育效能的关键元素。

  其次,榜样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理论或学问,它以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需要-动机-行为的发展过程,人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社会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发展的关系等。榜样教育特别要运用思想政治灌输、渗透、激励、调节四个最基本的教育机制和方法。灌输,即运用具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把榜样人物所代表的思想、理论体系和各种具体规范直接、明确地向受教育者进行传递,激发理性思考。渗透,即把对榜样的认知、行为、情感融入教育对象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具体活动中,通过其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感性认识,并升华。激励,即利用形象、语言、目标、行为、情境等手段,通过榜样对教育对象形成激发和鼓励,引发其思想动机的变化。调节,即以榜样为载体,采取各种方式对教育对象与他人或社会组织或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内心世界状况进行调整、协调,改善和创造外部环境和内在心境,从而影响他们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灌输、渗透、激励、调节的基本机制,是以人为本的辩证统一。将这一机制有机融入榜样教育当中,深化、细化榜样教育中个体与社会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英雄榜样人物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等一系列关系,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新时代榜样教育的功能。

  二、新时代需要更加清醒界定榜样教育的具体内容

  榜样教育的内容本质上是体现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英雄榜样精神的传递。榜样精神的核心内容到底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有多方面的论述,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信仰,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是榜样教育的核心和基础;“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这是英雄榜样的基本价值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榜样教育贯彻始终的支柱性内容;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体现的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是榜样人物共同的个性特征,是新时代青少年担当中国梦历史使命必备的精神力量。

  英雄榜样教育是英雄精神的深入挖掘和时代传承。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来的奋斗史,涌现出无数各具特色的英雄榜样人物,为青少年儿童榜样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和丰富的内容。成千上万的英雄榜样就像一面面永放光芒的精神旗帜,从各个方面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的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雷锋精神时曾经指出,“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榜样的精神是永恒的,永恒的榜样精神需要代代相传;但同时榜样的精神也是时代的,榜样教育需要把握时代特征。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英雄榜样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有了新的内容,其行为特征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的时代楷模。近年来,为实现国家富强的中国梦,在恶劣环境下恪守家国情怀,甚至隐姓埋名的科技精英;在平凡岗位默默耕耘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为人民的安宁和幸福,保卫国家安全,在艰苦和危险环境中不畏牺牲、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的边防、公安战士;疫情中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竭尽全力,克服困难,坚持逆行的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等英雄榜样,堪称新时代的时代楷模,他们传承着历代英雄榜样的理想和信仰以及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同时以自己的不懈追求和模范行为演绎着新的时代精神,为榜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内容。

  一是理想信念的教育。与战争年代很多英雄人物的壮举不同,新时代的英雄人物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理想信念是与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榜样,就是要引导青少年和儿童,把自己的成长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祖国人民联系在一起,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融入自己的人生奋斗之中。新时代榜样的理想信念是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践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榜样,就是要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有效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学习榜样人物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淡泊名利、心有大我的精神。二是爱岗敬业的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和儿童学习榜样,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转化为具体行动,落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要特别注重理想信念与日常思想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帮助孩子理解并牢记使命与履职尽责之间的重要关联。三是奉献精神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物质化、功利化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和儿童的价值取向。树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对一代人的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通过孩子与英雄榜样人物的“对话”,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榜样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通过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孩子像英雄那样心中有他人,体会帮助他人是最大的快乐,服务人民是最大的幸福;要通过社会学习,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体会主动承担责任,通过一件件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平凡小事成就自己的人生。四是创新精神的教育。新时代的榜样大都是在平凡岗位上作出突出成绩的人,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品质。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讲,培养创新精神,要树立创新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锐意进取的奋进意志;要培育创新素质,刻苦钻研,尊重科学,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还必须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习创新的技能,要学习英雄的创新思维,打牢基础,拓展视野,优化思路,敢为人先,在青少年和儿童阶段做好准备。

  三、新时代需要更加积极创新榜样教育的路径方法

  适应时代发展和儿童特点,榜样教育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认真探索。

  第一,从社会环境和儿童发展特点以及二者的联系出发突出时代性。在方法创新方面体现时代性,需要把握儿童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重视社会关系的理论原理。例如,当代青少年有很多生活烦恼,屡见不鲜的心理疾患甚至自杀,令很多父母痛心疾首,令教育者束手无策。很多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为只要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就可以解决问题。其实这一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矛盾的复杂,以及儿童青少年自身发展的新特点。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烦恼,分析自己和同伴的烦恼,体会人生处处皆烦恼,少年的烦恼尤其多,烦恼来自成长,来自必须面对的社会化发展。然后以英雄榜样的人生带领孩子去认识解除烦恼的定海神针是理想,是信仰和追求。学习周恩来14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孩子体会有了信仰和追求人生就会有方向;了解出席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深信“一个飞奔的时代,国家的跨越式发展也带着我们这样平凡的每一个人向前飞”的普通快递小哥李杰的故事,让孩子体会有了信仰和追求人生就会有价值;带孩子学习不满19岁的边防英雄陈祥榕的话,“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让孩子体会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就像一个过滤器,让功利、浮躁和畏惧远去,只留下最清澈、最纯粹的初心以及心灵的幸福和宁静。这一过程要坚持问题取向,从更深的层次把英雄与当代孩子的生活甚至烦恼连接在一起,凸显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以人为本,从认知、情感、行为的人的整体成长结构出发突出时代性。学榜样,认知是基础和根本,特别是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追求,核心的价值观,都需要不断帮助孩子厘清问题,确立坚定的认知。而行为和情感是一个人自我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榜样本身的价值内涵也是通过具体行为和情感表现出来的。榜样教育既要学习榜样的精神,也要学习榜样的做法,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进入新时代,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英雄榜样平凡的行为接地气;另一方面,情感元素在百姓特别是在青少年儿童的生活中影响力越来越大,势必影响到榜样教育。例如现实社会当中,流量明星、喜剧演员空前活跃,吸引了很多人,也为不少青少年儿童所痴迷,视其为偶像。榜样与偶像都是鲜活的具体“人物”(包括拟人化的卡通),身上都有让人佩服、喜欢的方面。但榜样是用来学习和效仿的,偶像则是用来崇拜的,偶像不是都能被效仿;榜样让人们学习和效仿之处是具体明确的,而对偶像的追随常常是狂热崇拜,甚至是盲目的,具体方面却是模糊的。我们要重视对偶像形象以及教育对象偶像情感元素的研究,重视对社会传播方式的研究,重视榜样教育中情感元素的作用,引领青少年儿童对于榜样人物因了解而被吸引,因信服而心生崇拜。

  第三,重视群体和组织的教育功能,从儿童良性互动视角突出时代性。随着整个国家的进一步开放,儿童的组织和群体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功能日益凸显,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群体和组织中儿童之间一定要结成有接纳和合作也有抗争和冲突、有不良行为影响也有正向情感和行为交流的互动关系。无论是对榜样精神的理解认知,还是对榜样人物行为和情感的效仿,团体中孩子之间的互动都是重要的教育和影响因素。今年初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少先队教育的特点,即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相统一。而组织内互动,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通过实践实现社会学习,恰恰是榜样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过程。已有60年历史的少先队英雄中队建设,以英雄冠名集体,可以让孩子更近距离了解英雄的事迹,感受英雄的精神,通过学习中队向孩子传递英雄身份信息,观察和模仿英雄行为,并根据孩子自己的经验,运用想象、尝试等多种途径和手段来扮演英雄人物,不仅能够促进孩子自警自测、修身养德,还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参与意识,帮助他们把荣誉感转化成为责任感。具象化了的英雄就像一面镜子,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制约,让孩子自觉将自己的言行举止向英雄靠拢,而且集体中的相互影响也会促使中队成为名副其实的成长团体。

(作者:陆士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供稿:理事处)